尽管目前碳排放权交易所只是纳入发电行业超过2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其他行业以及非排控单位、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等暂时未能纳入,尚需市场机制运行成熟之后再逐步放开,但据报道,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货币可自由使用程度,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人民币纳入了SDR,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是一个连续过程,还有继续提高的很大余地。脸书最开始推Libra的时候,觉得跨境汇款不方便,不能提高跨境汇款的方便性。

中国人民银行明确地说DC/EP的计划是一种双层系统,而且整个研发队伍是由人民银行组织,由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等,还有电信营运商和几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参与研发,都是在他们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瞄向升级换代的新台阶。尽管中国已经进入了DC/EP的研发和试点阶段,但对这个问题可能理解上还有很多需要讨论的地方,所以我借此机会再跟大家交流一下,同时我感觉它也是国际上感兴趣的问题。总体来讲我们觉得批发环节也要给予注意,但是,这个台阶似乎现在迈不了太大,要迈就是一个相当小的台阶,是这样一种做法。结果边上可能有人看到这个训练以后就开始说风凉话了,说你肌肉练的是不错,但是你不管怎么练要想参加举重比赛拿名次,门都没有。总之在媒体和各种讨论各种声音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增强沟通,增强这方面的讨论,使社会包括全球各个方面,能够对数字货币的进展和开发有更明确的了解以及对中国DC/EP和e-CNY有更好的了解。
从批发的角度,现在有一些国家要搞CBDC,从我个人观察来讲中国e-CNY并不是完全的CBDC,当然也可以归结为CBDC这个大议题里进行讨论,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有那么多海外华侨,华侨往家里寄钱,寄的可能有美元有日元,但是你是拿不到的,必须换为人民币,当时的汇率又非常不合理,拿少了怎么办呢,就额外再给一部分调汇券。提高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比例,减少积累,有助于缓解这种状况。
又比如,土地增值收益,本应属于全体国民所有,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应该主要地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福利,当前的财政过多投资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领域,未能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政府无力还债,有两种办法来解决,要么征税,要么通过中央银行多发钞票来偿还。美国政府要是有大量公共资产可卖,也能把债务率降下来,根据前面两张表,它的政府资产占GDP比例在2009年是25%,2000年是50%。这就是说,政府所占有的资产,用来偿还所有的债务之后,剩余部分占GDP的比例是95%。
这对于当代人是不公平的,过分的压缩了当代人的消费,把大量的财产留给后代人比如前段时间一些中小银行出现风险,这反映出我们的规则出了问题。

简而言之,政府兜底和持续高增长是我们过去支持金融稳定的有效手段。英国和美国是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德国和日本是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这些领域有很多空间可以挖掘。中小微企业现在在中国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一直要求改善其服务,但对很多银行来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遇到的困难有两个,第一个是获客难,第二个是风控难。根据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排名,西安在全国金融中心排名是第11位,在西部地区排第3位,是一个中流水平的金融中心。
在改革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怎样改善监管框架。将来要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肯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政府兜底和持续高增长,监管者必须发挥很大的作用。现在的情况是,这一套金融体系的有效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怎么找到中小微企业,怎么对它们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这需要创新。
但客观上讲,世界上也有不少国家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渠道为主,同样推动科技走到了经济技术的前沿,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德国和日本。最好的例子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银行平均不良率超过了30%,一些国外专家把我们当时的银行称为技术性破产,实际上从资产负债表来看已经是资不抵债了。

从边际资本产出率来看, 2007年这个指数是3.5,也就是说每生产一个单位的GDP需要3.5个单位的资本投入,2019年这个指数已经上升至7,也就是说资本投入要求已经翻番,反过来也可以说金融效率其实是在不断地下降。同时,我国虽然还在保持比较稳健的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下降。
提及产业链、供应链问题,中国数字经济在过去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出现的很多独角兽企业,但基本上都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那么下一步产业互联网值得密切关注。货币银行学里一个基本的原则是风险和资金成本要匹配,如果企业借款人的风险比较高,它的利率就应该高一些,如果其风险比较高,我们要求给它发放贷款,同时还要求降低对它的贷款利率,未来长期持续是有困难的。陕西金融发展下一步到底怎么走?我的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西安的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为85%,超过了全国的比重,总体来看西安的融资对银行依赖度很高。我国已经具备很完整的监管框架,但在一些领域还没有落到实地。除了看直接融资,银行本身也可以做很多业务模式转型。
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从过去要素投入型的增长变成现在创新驱动型的增长。但是我们没有发生挤兑,因为大家相信只要政府在,银行不会倒,所以我们后来有时间重组、改革银行体系、处置不良资产。
从改革、开放、创新入手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基于当前情况,我国提出要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另外一个问题是金融稳定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值得期待的是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加快,同时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大方向已经确定,但速度到底会有多快,在步骤上怎样平衡开放和效率稳定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很多功课可以做。政府兜底的好处是,即便出现了问题,投资者和存款人也不会在短期内丧失信心。
成本的提高对竞争力和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提升生产力,提升产品质量,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首先,改革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最近围绕金融改革经常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够强,具体来说就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另一个是普通老百姓投资难问题。第三个特征是监管比较弱,我国有比较庞大的金融体系,但是在对风险识别和风险处置上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过去40年来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所以在支持增长方面似乎没有遇到很大问题。
回顾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在40年前刚刚开始决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只有一家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当时它既作为中央银行,也作为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当时占全国金融资产比重为93%。简而言之,当前金融体系的三个主要特征为规模大、监管弱、管制多。
经济学里有个说法是,好的规则让坏人做好事,坏的规则让好人做坏事。我们今天总结经验和教训时,必须研究怎样更好地监管和防范风险。
当前金融体系已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谈及新发展格局,金融肯定是要发挥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很多业务做不了,但是现在的经济活动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创新。其次,金融开放领域可以简单分成两类,一个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另一个是资本项目的开放。包括陕西在内,过去金融主要以银行为主,现在需要以创新驱动产业的落地,把金融服务做的更好。
第二,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型增长,陕西西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开放是至关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西安要打造丝绸之路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很多工作可做,比如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是十四五期间政策推进的方向之一,西安可以利用这一机遇。过去简单的看法是,国家科技水平提高要有资本市场的支持。
过去几年,我们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未来还会继续往前走。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 |